袁老與三亞的不解之緣:我熱愛南繁,熱愛三亞
2021年05月24日 15:23 來源:三亞日報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時間定格在這一刻,悲痛從長沙“蔓延”至全國各地!半s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長沙與世長辭,享年91歲。

  人間星隕,長耀夜空。5月23日,一批又一批的社會各界人士自發(fā)前往三亞師部農(nóng)場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在水稻田旁獻花哀悼袁老。

  “我熱愛南繁,熱愛三亞!碧魍矍暗倪@片水稻基地,人們不禁想起袁老曾經(jīng)親筆寫下的這句話。人們仿佛看到,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正在田間細看稻穗。在這片土地上,與袁老在一起的舊時光也涌現(xiàn)在其友人的腦海中……

袁隆平在實驗田觀察水稻長勢(2007年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眾志 攝
袁隆平在實驗田觀察水稻長勢(2007年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眾志 攝

  農(nóng)場里來了一位背挎包的“搞育種的老師”

  小個子、背挎包、走田間,農(nóng)場里來了一位“搞育種的老師”……在三亞師部農(nóng)場場長鄭居忠的記憶里,袁老的第一印象便是如此。第一次見面是20世紀70年代,鄭居忠還是個孩子,搞不懂什么是“育種”。80年代后,鄭居忠參加了工作,和袁老的距離更近了,但能和袁老成為“朋友”,這是他一開始沒有想到的。

  “當時條件差,我們就對他們的生產(chǎn)、耕地、灌溉及生活方面進行保障!睘樵趲煵哭r(nóng)場育種的南繁科研人員提供保障,是鄭居忠的主要工作。一來二去,他跟袁老也熟絡(luò)了起來。在他的印象里,袁老是一個“閑不下來”的人,每天都鉆進田地里研究水稻。“每天上午,他早早就到地里查看水稻的長勢,下午又帶著團隊來觀察水稻的長勢。”仿佛,在袁老的世界里,水稻就是唯一。

  鄭居忠說,每年冬天,袁老都到師部農(nóng)場住上幾個月。春節(jié)期間,他總要去拜訪一下袁老,袁老總是侃侃而談,聊水稻的那些事,還會分享生活上的趣事!澳愠錾谌齺,就在師部農(nóng)場?”在鄭居忠給記者看的一段視頻中,袁老問起了他的出生地,得知是在師部農(nóng)場時,袁老哈哈笑了起來。

  總是這么和藹可親,總是這么平易近人,這是和袁老接觸過的人的深刻印象。在三亞,從發(fā)現(xiàn)“野敗”開始,雜交水稻不斷刷新成績,但袁老一直是“稻田里的守望者”。“非常樸實,特別是取得成績以后,也沒有擺架子!编嵕又艺f。

  水稻!水稻!還是水稻!袁老的這一生,都在圍著“水稻”轉(zhuǎn)。鄭居忠回憶,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袁老最放心不下的還是水稻,為此,他專門在師部農(nóng)場住了4個月,守護“水稻”。

  “今年,我看到他比去年憔悴了很多,有時候都坐上了輪椅,但他照樣要到地里去看水稻……”說到這里,鄭居忠眼中有些泛紅。他說,今年袁老摔了一跤,就去了醫(yī)院,沒想到竟成了永別。

  “心情非常悲痛!”鄭居忠說,當天師部農(nóng)場組織職工進行哀悼,下午他要趕到長沙給袁老追悼。

  穿著幾十塊的衣服吃得很將就,科研卻從不含糊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位于三亞師部農(nóng)場,這里遠離城市喧囂,沃野田疇織錦繡。袁老每年冬天都從外地飛抵三亞開展科研,便居住在基地的科研宿舍。一棟米白色的四層小樓,袁老的房間在二樓最左側(cè),房間不大、內(nèi)部陳設(shè)簡陋,考慮到袁老坐輪椅不便,基地專門在樓梯安裝了輪椅自動升降設(shè)備。這里條件不算好,袁老也可以去條件更好的地方住,但他說在這里,可以隨時關(guān)注第三代雜交水稻的進展情況。

  因為妻子是袁老的秘書,張展見到袁老的機會也較多。

  “穿幾十塊錢的衣服,住破爛的房間,科研卻毫不含糊!边@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駐海南試驗站副站長張展對袁老的第一印象。如今,人已去,但刻在該試驗站的生活區(qū)(袁老師部農(nóng)場的住處)大門右側(cè)的墻上袁老的題字——“發(fā)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仍讓張展備受鼓舞,“這既是袁老的心愿,也是我們南繁人的初心和使命。”

  禾下乘涼,是袁老在人間種下的一個夢,而師部農(nóng)場,則是袁老50余年夢的“搖籃”。

  “當時這塊幾乎是不毛之地,他們來的時候是租住在農(nóng)戶的家里,自己種菜,自己上山砍柴。”張展說,最初來到這里的時候,條件落后,交通不便,不像如今這般道路暢通,樓房林立。在袁老所在的院子里,有70年代的建筑、80年代的建筑、90年代和現(xiàn)在的建筑,見證了南繁發(fā)展的進程,記錄了袁老在這里的時光:和助手下象棋、和大家講雜交水稻的故事、一起打排球,從矯健的腳步到蹣跚的步履……

  “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生活上的其他方面,他要求不高!庇捎诠ぷ髟,張展經(jīng)常和袁老打交道,袁老的樸素讓他深深動容。“他穿幾十塊錢的衣服,吃也沒有太多講究,40年代的房子也住過,也和大家一起睡過通鋪,但是在科研上卻絕不含糊,很有科學家的情懷。”張展說,不僅如此,袁老的科研精神更是無私的,在發(fā)現(xiàn)“野敗”后,他并沒有占為己有,而是分享給全國研究人員進行攻關(guān),在后來取得新的科研成績也是如此,都進行共享!斑@種胸懷,極大地促進了雜交水稻的發(fā)展!睆堈拐f,去年袁老滿90歲高齡,盡管家人和同事?lián)鷳n他的身體狀況,但他還是按往年一樣前往三亞開展科研工作,“從前身體狀況好的時候,他幾乎天天都會到田里,查看每畝穗數(shù)、谷粒大小、是否有空殼,這次因為腿腳不便無法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顯微鏡,仔細觀察第三代雜交水稻種子,做詳細記錄!

  張展說,去年12月3日來三亞、今年4月7日回長沙,在三亞的這125天里,袁老大多時間都處于工作狀態(tài),每天早上八點多起床,吃過早餐后處理一些院士辦的事務(wù)、專家領(lǐng)導的來訪,午餐后休息到三點多,完成一些常規(guī)工作后,時常會跟學生討論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在住院之前,袁老還十分關(guān)切雜交水稻雙季畝產(chǎn) 3000斤攻關(guān)目標項目,還專程去了兩趟三亞海棠灣的新基地調(diào)研,新基地有300多畝田地,目前有100多畝已經(jīng)試種,袁老說今后要在這里把雜交水稻事業(yè)發(fā)展好。

  “袁老的精神對后人的影響是深遠的,無論是科研精神,還是人格魅力,他勇于創(chuàng)新,堅持不懈,不斷挑戰(zhàn)新高度的精神激勵著一批又一批南繁人。”張展說。

  隔壁的袁老喜歡運動,愛打氣排球

  “午飯遇到他時,他就吃個黃金芝麻大餅,配點香菜,非常樸素……”作為袁老在師部農(nóng)場住處的“鄰居”,羅治棣很有感觸,說起與袁老的相處,他用“非常樸素”來形容。

  羅治棣1998年到師部農(nóng)場從事南繁育種工作,現(xiàn)在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駐海南試驗站技術(shù)人員。與袁老為鄰,羅治棣發(fā)現(xiàn)袁老的很多趣事。比如袁老喜歡運動,尤其喜愛球類運動,對棋類也很感興趣,但他最驕傲的是游泳。1968年起,袁老幾乎每年冬天都到海南南繁基地從事雜交水稻研究。游泳,則是他工作之外的“必修課”,每次來到三亞,都會偷空去海里暢游。除了游泳之外,袁老最愛的體育項目就是氣排球了,不管是場上還是場下,袁老都非常投入。此外,騎摩托也是袁老的愛好,他還買過17輛摩托車。

  說起下象棋,羅治棣覺得自己有些“不懂事”。他告訴記者,剛來的時候,經(jīng)常看到袁老下象棋,一次看到袁老和助手在院子里下象棋,他就在旁邊指指點點,“指導”袁老下象棋。但袁老并未說什么,而只是笑了笑。“現(xiàn)在想起有些不太禮貌,好在袁老也沒有說什么!

  如此平易近人的袁老,羅治棣的感動不僅于此。他回憶,剛來時,單位沒有給技術(shù)人員發(fā)節(jié)日紅包,袁老得知后,自掏腰包給大家發(fā)了紅包,鼓勵大家好好干。作為袁老的鄰居,雖然沒有太多直接的交集,但平時見面,袁老總是熱情地與他打招呼,“袁老就這樣走了,覺得很悲痛,仿佛昨天還看到他在院子里散步……”

編輯:葉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