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太空183天 專訪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
2023年02月27日 09:47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3年2月17日,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在返回地球75天后,首次與公眾正式見面!睹鎸γ妗酚浾擢毤覍TL三位航天員。

  記者:陳冬,我知道兩顆星代表著兩次執(zhí)行任務了。

  陳冬:對。

  記者:你這個徽章是?

  陳冬:因為有一個任務標,這個相當于是最近一次任務的任務標,你之前的飛行任務的任務標,它就相當于用一個小的這樣一個徽章來代替,掛在這個胸口上。

  記者:這就是上一次,2016年那一次?

  陳冬:對,神舟十一號的任務,這是神舟十四號的任務。

  在軌駐留的183天里,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迎來了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天舟五號貨運飛船以及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來訪對接,與地面配合完成了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gòu)型組裝建造,并進行了3次出艙活動和1次太空授課,被稱為空間站任務實施以來的“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組”。

  記者:你看你現(xiàn)在這個臉已經(jīng)又瘦下來了,這個小小的臉,但是在天上的時候我們從電視屏幕上看,你可是這樣的。

  劉洋:是的,腫成了大饅頭。當時自己一照鏡子的時候,自己都嚇一跳。因為明顯的這次比神舟九號的時候,要腫得更狠一些。每次錄視頻他們說你的臉好腫,不過沒關(guān)系,你知道你這叫什么臉嗎?我說什么臉?說你這叫國泰民安臉。我聽了我就覺得挺開心的,每次再照鏡子的時候自己也挺高興的,我就對自己說,我說看,這就是一張國泰民安臉,挺好的。

  2022年6月5日,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問天閣前,陳冬、劉洋、蔡旭哲領(lǐng)命出征,3人均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都是“75后”,也是中國載人飛行任務以來平均年齡最年輕的乘組。擔任指令長的陳冬曾執(zhí)行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劉洋曾執(zhí)行神舟九號飛行任務,是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蔡旭哲是首次飛天,這一刻,他等待了12年。

  記者:他們兩位都已經(jīng)有飛行經(jīng)驗了,對于你來說是第一次,上去的時候去執(zhí)行這個任務的路上,在想什么?

  蔡旭哲:因為也經(jīng)過十幾年的準備,也聽他們講過一些起飛、逃逸塔分離、助推器分離,這些和自己想象的也有一個比較,想象的可能比方說上升的G值4個G,感覺G值也不大,好像比想象的要小,尤其起飛的那一刻我覺得特別平穩(wěn),輕輕地就離地了,很輕,當時想還真是這就離地了。

  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搭乘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奔向中國空間站,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第一次載人航天任務,肩負著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的重要使命。約7個小時后,飛船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陳冬開啟了太空家園的家門,這是他時隔6年,再赴星辰之約。

  記者:從2016年到現(xiàn)在又是一個6年,這6年你都在準備什么?

  陳冬:我剛開始以為不用再準備那么多東西了。

  記者:什么叫以為?

  陳冬:我認為我執(zhí)行過一次任務,好像這些我應該都會了,都懂了。

  記者:但事實上呢?

  陳冬:但事實上差別太大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空間實驗室我們所有的環(huán)控生保都是非再生的,我喝的水是地面帶上去的,凈化空氣是用的凈化罐,也是消耗的,用完就扔了。到了空間站系統(tǒng)全部都變成再生的了,我們的水是通過我們排的尿液、汗液,最終凈化成水,它是一個非常龐雜、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真的是要從頭開始、從零開始,一點一點又像一個小學生一樣了,以前的不算數(shù)了。包括出艙活動,原來我不出艙,我不牽扯到艙外服的學習,現(xiàn)在要出艙了,我整個艙外服又是一個小型環(huán)控生保系統(tǒng),各個部件都要求非常非常了解,非常非常熟悉。

  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是我國空間站建造期的關(guān)鍵一戰(zhàn),任務期間將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為基本構(gòu)型的空間站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在太空工作生活了50天后,2022年7月24日14時22分,神舟十四號乘組迎來了中國空間站首個大型實驗艙—問天實驗艙。

  記者:以前像問天這么大家伙上去的時候,里面往往都叫“艙等人”而不是“人等艙”,這一次你們就不一樣了,我想一定會有這樣的一個階段,就是你們用肉眼看著它逐漸逼近自己的空間站?

  陳冬:當時實際上都是想,你看著畫面?zhèn)鬟^來和你肉眼看真的是兩個概念。

  記者:看見了沒有?

  陳冬:那肯定是可以看見,我們就想辦法到舷窗邊上,歪著腦袋,側(cè)著,使勁側(cè)。

  記者:真過來那種感覺什么樣?

  劉洋:一個龐然大物,先是一個小點,然后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就好像一個伙伴從一個遙遠的地方,一點一點地從小到大向你飛來,你就想張開雙臂去擁抱它那種感覺。

  發(fā)射升空一天后,2022年7月25日3時13分,問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上演了“重量級”的“太空之吻”,實現(xiàn)了兩個20噸級的航天器在軌交會對接。約7個小時后,陳冬成功開啟問天實驗艙艙門,神十四乘組順利進入問天實驗艙。除了實驗設備,問天實驗艙還配備了與天和核心艙一樣的生活設施,包括1個衛(wèi)生間、3個睡眠區(qū)和1個小廚房,至少可以保障3名航天員的日常生活。

  陳冬:問天實驗艙來了之后,實際上問天實驗艙和天和核心艙,這邊各有3個睡眠區(qū),那么一共是6個睡眠區(qū),當時說這6個睡眠區(qū)你們可以選,我跟劉洋當時沒有調(diào)整睡眠區(qū),蔡旭哲就把他的睡眠區(qū)搬到了問天實驗艙。

  記者:為什么不試試新鮮的?畢竟是一個新的房間,新的家的一部分。

  陳冬:我也去試了試。

  記者:睡過一宿?

  陳冬:有點不習慣,哪點不習慣?可能說起來大家有點會好笑,我們天和這邊核心艙的床鋪是平的,就跟我們地面床是一樣的,平的,那我們就可能習慣了。但是到了問天實驗艙它這個床是立著,就相當于是這樣,站著睡。

  記者:在天上有什么區(qū)別?

  陳冬:實際上真沒區(qū)別,可能大家想的你失重,怎么都沒事,但是作為人體接受,你已經(jīng)這樣,就是你好像認為。

  記者:這叫躺著?

  陳冬:我這樣睡覺就舒服,已經(jīng)認定這個事實了,你這樣豎著睡,不行,真的不行,就特別別扭。

  記者:你適應站著睡覺適應了多久?

  蔡旭哲:我覺得我適應得很快,可能睡著以后影響不大,就是出睡眠區(qū)的時候,睡醒了以后還覺得自己是躺著,其實出來一看不對,是站著睡的。

  記者:體會了一下新的視角?

  蔡旭哲:對。

  01

  空間站的“團寵”

  蔡旭哲一起搬走的,還有他從地球帶上來的私人物品,一把種子。

  記者:當時你帶了幾種種子?

  蔡旭哲:三類,一類是生菜,還有點小西紅柿的種子,還有矮稈小麥的種子,效果最好的還是生菜。

  記者:你準備在上面就吃,種的又是生菜又是西紅柿的?

  蔡旭哲:剛開始上去感覺是消遣,但是養(yǎng)著養(yǎng)著就有感情了,長出來看了以后那種非常親切,也感覺好像自己沒有走遠。

  蔡旭哲種植的這些植物成了空間站的“團寵”,陳冬、劉洋也會時時照看,給它們澆水。

  記者:當你看見這些小生命,從種子一點一點長大變成植物的時候,你會多看兩眼嗎?

  劉洋:我當然會,我有時候,因為他在問天艙住,我有時候飛到問天艙的時候。

  記者:不是看他是看植物去。

  劉洋:對,不管干活還是什么,我總會飄到那看一眼,看看它長得有多大。其實我覺得這個綠色,也給我們整個艙里面帶來了一些生機和活力。

  記者:你自己帶上去的是什么?

  劉洋:我?guī)Я艘环掌木磔S,上面是和我們以前飛行員戰(zhàn)友的合影,跟家里人的合影,還帶上去了小娃娃,掛在我的睡眠區(qū)門口,還帶上去了一個幸運星的瓶子。我每天都會疊一顆幸運星,在幸運星上寫一句美好的祝福,每一天放在那個小瓶子里面,183天就疊滿183顆。

  在完成了貨運飛船物資轉(zhuǎn)移、問天艙平臺在軌測試、科學實驗機柜解鎖與測試、小機械臂解鎖與在軌測試、空間站組合體管理等工作后,2022年9月1日,陳冬、劉洋首次執(zhí)行出艙活動任務,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從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并由小機械臂輔助實施的出艙活動。與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乘組出艙使用的節(jié)點艙相比,氣閘艙的艙門口徑從85厘米增加到了1米。

  記者:出艙的直徑要比以前要大一些了,那你們感受是什么?

  陳冬:首先就是艙里面的空間大了,你轉(zhuǎn)個身還很富余,也帶來問題,空間小夠什么東西好夠,傳東西好傳。大了之后不行,大了之后我到這個艙壁邊上離艙門還老遠,我只能往艙門口爬,一點點爬到艙門口然后才遞設備。當然出艙來講,這個艙門口大了我們進出是非常方便的。因為艙門小的時候,有時候后背包因為是凸出來一塊,所以會有一些磕碰,但是艙門口大了之后這個就好多了。

  02

  劉洋太空中的三次哭泣

  隨后,劉洋成功出艙,蔡旭哲在核心艙內(nèi)支持,他們要配合完成問天艙擴展泵組安裝、問天艙全景相機抬升、艙外自主應急返回驗證等任務。為了這次出艙,劉洋在艙內(nèi)演練了好幾遍。

  劉洋:我們在問天艙氣閘艙的時候,真實地穿上艙外操作服去試一下在艙內(nèi)的移動,只是不開這個出艙艙門。

  記者:你感覺跟在水底下訓練有什么不一樣?

  劉洋:第一次就是因為剛剛到這種環(huán)境,整個規(guī)律全是亂的,沒有摸索到這種爬行的特點,所以就會覺得特別特別累,特別特別費勁,我完全穩(wěn)定不住自己的身體,你想讓它穩(wěn)定的時候它向上飄,你想讓它橫的時候它豎著走,你想讓它前進的時候它往后退,就屬于這樣的狀態(tài),你就不知道該怎么去弄。而且隨便一個很小的動作,你可能就手忙腳亂的,所以當時心里很著急,打擊也很大。

  第一次演練之后的幾天里,劉洋腦子里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出艙的動作,她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每一個動作。

  劉洋:包括吃飯的時候,我在餐桌之前,但凡是有時間,我就會手腕活動,抓著一個扶手上下活動,左右轉(zhuǎn)。只要一有時間,我人就在氣閘艙里面,一遍一遍拿著那個,就是我們的電動工具,其實站在那個小機械臂上去拿電動工具的時候特別帥,電動工具很大,去卸那個螺絲,一遍一遍地去想,我還拿著那個電動工具在艙內(nèi)找到同樣的螺絲去試,我怎么樣把這個松不脫螺絲,很好地把它擰出來,我能判斷它是擰松了,已經(jīng)到位了,一遍一遍地去做這些動作。

  壓力之下,劉洋偷偷哭過三次。

  劉洋:因為不想讓別人看到,也不想讓別人擔心,地面的工作人員其實他們時時刻刻都在關(guān)注著我們。如果你在天上情緒不好,他們也特別著急,所以我一般都是躲起來悄悄哭。我有一次在氣閘艙里面悄悄哭的時候,因為氣閘艙里有兩個攝像頭,我每次都會躲在衣服后面或者背著攝像頭,實在忍不住的話自己悄悄地抹幾下眼淚。

  劉洋沒想到的是,這一幕,被400公里外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tǒng)總設計師黃偉芬捕捉到了。

  劉洋:她就讓值班的工作人員說,讓我給她打個電話,打了電話她就問我。

  記者:她說什么?

  劉洋:她第一句話就問我,她說你剛才哭了是嗎?我說沒有,我說你看到我哭了嗎?她說你在氣閘艙里面哭了。然后我就笑了,我說是。我說其實好多次我都想給你打電話,想給咱們的中心打電話,我就想能不能把這個工作量給調(diào)整一下,我不去操作這么多的東西,我就是我輔助,我作為一個輔助者去干這些活。

  記者:你等于是跟黃偉芬托底了?

  劉洋:他們肯定知道,我心里也是有著巨大的壓力,我就把心里話跟她說了。她說沒問題,她說你要相信自己,她說我們都相信你,你在下面訓練得那么好,再說你們也是兩個人協(xié)同配合,她說你要相信自己一定沒問題的。

  記者:她的這番話對你的作用是什么?

  劉洋:這么多人相信我,我也會因為他們的信任,而不自覺地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心。

  任務原計劃安排兩次出艙演練,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劉洋主動要求加練一次。

  劉洋:我也會和地面的師兄打電話,出過艙的師兄打電話,去請教,一遍一遍地請教,一個細節(jié),一個細節(jié)地問我該怎么辦。

  記者:有經(jīng)驗的航天員怎么回答你這些問題?

  劉洋:首先告訴我說你一定不要著急,不要和自己對抗。因為在天上你稍給它一些力,它慣性大,稍給它一些力,它剛開始不運動,過了一會兒它就開始運動了,所以說一定要有耐心。當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體有擺動,或者向上飄起的時候,我先悶著勁,先制止,制止它向上飄起的這個運動的趨勢,然后再手腕慢慢使勁,讓它緩慢下沉,當我把這個所有的動作都做柔了,做穩(wěn)了之后,我會發(fā)現(xiàn)我自己越來越穩(wěn),越來越穩(wěn)。

  記者:就是這一剛一柔之間,你自己體會到的是什么?

  劉洋:過猶不及,就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規(guī)律,你一定要找到它的規(guī)律,按照它的節(jié)奏去做,當你對一件事情有控制力的時候,自信心就提升了。

  03

  劉洋驚心動魄的太空30米

  2022年9月1日,劉洋首次在艙外亮相。順利完成問天實驗艙擴展泵組安裝、問天艙全景相機抬升等任務后,已是9月2日凌晨,此時他們要驗證的是問天艙艙外自主應急返回,模擬在離出艙口的最遠端進行工作的時候遇到應急情況,以最快的速度返回。當時設置的應急路徑單程30米,需要沿艙壁上的扶手爬行往返。

  記者:30米,在地上幾步路的。

  劉洋:很輕松。

  記者:但是如果在天上你是要靠爬?

  劉洋:對,完全靠雙手,我們在最遠路徑爬行的時候,正好是陰影區(qū),我爬到路徑中間的時候,我忍不住往下看了一眼,我感覺四周特別黑,我就想看一看周邊到底是什么?腳下到底是什么?我就不經(jīng)意地低頭一看,黑,深不見底的黑,我覺得萬丈深淵都不足以形容,你看不到任何的東西和參照物,那種巨大的心理打擊就像一下子把你的心給抓緊了那種感覺一樣,然后就趕快把眼神收回來,兩個手抓那個扶手抓得就更緊了。

  記者:你第一次看怕不怕?

  劉洋:怕,有點怕。我真怕自己一松手飄走了,我繼續(xù)向前爬,爬到下一個扶手的時候,我實在忍不住又低頭看了一眼,就這一眼我就看到了一彎新月。

  記者:在哪?

  劉洋:靜靜地在我的腳下,靜靜地懸在我的腳下,你就感覺心一下子就溫暖了起來,就明亮了起來。

  歷時約6小時,神舟十四號乘組圓滿完成首次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

  記者:那你完成了這些,你回去那什么叫如釋重負?

  劉洋:如釋重負,那一刻體現(xiàn)得真的是淋漓盡致!當我爬在出艙口的時候,我們兩個,我和陳冬我們兩個人,都在出艙口照了一張合影,用艙外的相機。當時他們說那個畫面特別好,我們倆中間正好是日出,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這時候你往下面看,美麗的蔚藍色的地球,真的是萬里江山就在我的眼前,我那個時候才有心情才有時間,目不轉(zhuǎn)睛地貪婪地去看一看我們出艙的這個美景,真的心里樂開了花。

  距離首次出艙活動僅僅17天后,2022年9月17日,蔡旭哲成功開啟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艙門,與陳冬共同實施神舟十四號乘組的第二次出艙活動。這次出艙活動有兩個“首次”,分別是首次安裝問天氣閘艙艙外助力手柄,以及首次進行艙外救援驗證。

  記者:你們兩位陳冬和你,誰是被救的誰是救的?

  蔡旭哲:我是被救的。

  記者:你在那處在一種什么狀態(tài),裝成什么樣?

  蔡旭哲:裝成不能動了,全憑陳冬往外模擬,出艙前當時地面打電話也說,說模擬救援的可能沒有什么,被救援的可能需要一點膽量,因為當時手要完全松開,把手松開讓別人把你拉著走。確實松手的時候是有一點感覺到一松要飄走,就是有一點遠離艙。

  記者:怕不怕,驚不驚一下?

  蔡旭哲:那個時候倒沒有驚,我就覺得有一點條件反射,本能想手抓一下。

  記者:都無依無靠了,還不驚嗎?

  蔡旭哲:這個時候我覺得可能就要相信自己的隊友,我雖然是不能抓,但是我眼睛可以看,也是幫他確認,我們可以溝通。他抓著我行走的時候,因為艙外還有一些艙外的載荷,還要防止碰到什么東西了,我還可以提醒他。

  經(jīng)過約5小時的出艙活動,陳冬、蔡旭哲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全過程順利圓滿,進一步檢驗了航天員與小機械臂協(xié)同工作的能力,驗證了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和出艙活動相關(guān)支持設備的功能性能。經(jīng)過兩次出艙活動,3人再看地球時,都有了不一樣的視角。

  記者:你從空間站的視角看地球的時候,最讓你感動的是什么?

  劉洋:我特別特別喜歡看夜晚城市的燈光,萬家燈火,燦若繁星,我覺得每一個閃亮的燈光后面都有一個溫暖的家,都有一個溫暖的故事,心里面一下暖洋洋的。

  記者:你是想家了吧?

  劉洋:是的,想念,想家。我有的時候特別想孩子的時候,我就不停地寫日記,每次望向地球的時候,我都會在想,他們現(xiàn)在在干什么?是不是也在想媽媽?我知道在那某一盞溫暖明亮的燈光背后,他們倆就在里面,正在歡快打打鬧鬧做游戲,正在跟爸爸說,說:“你看,快抬頭看,那顆最亮的星就是媽媽,剛剛飛過去!

  04

  來自地球的生日禮物

  10年前,作為中國首位女航天員飛天時,劉洋還沒有孩子,如今已經(jīng)兒女雙全。10月6日,是劉洋的生日。這一天,她收到了一個驚喜。

  記者:那怎么慶祝一下?

  劉洋:其實我在天上過生日那天我都快忘了,我都已經(jīng)忘了,地面工作人員就跟我說,說一會兒你有個雙向視頻,我說雙向視頻,我說好,我就以為是工作人員要跟我們說什么事呢。我就飛到我們的儀器前面,我一看能看到下面我們視頻間的那個畫面,他們把視頻間布置得特別溫馨,掛滿了氣球,還擺上了生日快樂的小字母,還有大蛋糕。

  記者:那也吃不上。

  劉洋:是的,除了我愛人、孩子,還有家里的親人,還有很多很多朋友,很多很多小朋友,滿滿一屋子人,我愛人還手捧著鮮花站在那個地方,后來就唱生日歌,給我唱生日歌,唱《星星與玫瑰》。

  記者:你這肯定又是哭了。

  劉洋:是的,我孩子就給我唱,他們之前排練了很長時間,想在生日的時候給媽媽唱首歌,唱的是《媽媽我愛你》,我當時一聽就不行了。最逗的是我愛人跟我講,他說我們都給你準備了禮物了,你現(xiàn)在就到那個貨包里面去找,我以為他是在騙我,沒有一個人跟我說過這件事。一直到過了大概有三四天了吧,地面人員跟我講,說你到咱們的節(jié)日包里面有一個小包包,里面是你的東西,你找出來看一下,我就過去,我過去一找一看,真的是有生日禮物。

  記者:是什么?

  劉洋:是我愛人和家里人寫的一張小卡片,還有朋友寫的兩張卡片,愛人送了一個小小的珍珠項鏈,專門帶上去,特別特別小的項鏈,卡片是家里人,他、孩子還有家里人寫的一些話。我愛人他在卡片上就寫,他說首先祝我們?nèi)蝿請A滿成功,安全返回,他說地球已經(jīng)存在了46億年,而人類不過才存在了不到100萬年,他說能在太空過生日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

  在太空值守了150多天后,2022年10月31日,神舟十四號乘組迎來了組成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gòu)型組合體的最后一個艙段—夢天實驗艙。此前一個月,問天實驗艙完成轉(zhuǎn)位,空間站組合體由兩艙“一”字構(gòu)型轉(zhuǎn)變?yōu)閮膳摗癓”構(gòu)型。

  陳冬:又不一樣了,夢天上來就意味著中國空間站T字構(gòu)型,也就是中國空間站要建成,我一打開艙門可以去見證這個時刻,所以多多少少還是不一樣。

  05

  太空架“天橋”

  夢天實驗艙發(fā)射入軌僅3天后,2022年11月3日,神舟十四號乘組配合地面操作人員實施了夢天實驗艙轉(zhuǎn)位,對接于天和核心艙節(jié)點艙側(cè)向端口,標志著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gòu)型在軌組裝完成,開啟中國人太空“三居室”時代。同時在艙外,為了方便三艙間太空行走,需要分別在天和核心艙與問天實驗艙之間、天和核心艙與夢天實驗艙之間搭建艙間連接裝置。2022年11月17日,陳冬和蔡旭哲再度搭檔出艙,架設“天橋”。

  記者:帶多大的東西出去?

  蔡旭哲:它主要是長,其實它的體積并不大,它就是長,當時是合攏狀態(tài),合攏狀態(tài)不是想象得那么長,合攏狀態(tài)大概有兩米左右。

  記者:是這么折疊的,還是這么可以拉伸的?

  蔡旭哲:折疊的,它就是和折尺差不多,正常兩個是在一起的,出去了以后就打開了,這個艙間連接裝置有兩頭,兩端,每端有三道鎖,我們兩個是一人安一端。

  記者:搭不好結(jié)果會是什么?

  蔡旭哲:搭不好,問題就比較大了,后果就比較嚴重了,因為當時航天員如果是從艙外爬行的時候,整個身體,包括身上兩個安全掛鉤都是要掛到橋上的,橋一旦脫開以后,整個就和空間站相當于脫開了,那是非常危險的。

  通過艙間連接裝置,蔡旭哲實現(xiàn)了首次跨艙段艙外行走。

  記者:攀爬過去時候,和能夠抓住飛行器上的扶手感覺一樣嗎?

  蔡旭哲:這個橋搭上以后允許有一定活動的空間,相對來說晃一點,不像飛行器抓得很實。

  記者:人就是這樣,你拉住一個很堅實的依靠的時候,你心里也會踏實,反過頭來,趴在一個“浮橋”上面的時候,心里會不會也相對有一點不踏實?

  蔡旭哲:那倒沒有。

  記者:自己安的。

  蔡旭哲:對,自己安的,自己有底,這鎖鎖得很牢固,當時陳冬他在機械臂上看了,晃得很厲害,他都覺得有點擔心,其實自己在上面的狀態(tài),自己在上面我覺得沒有那么晃,因為也知道工程設計指標就是允許晃的,允許晃動壽命才會更長。自己試著把它走一趟,讓自己放心,讓其他的戰(zhàn)友再過這個橋的時候也放心,我替你們已經(jīng)走過了,也讓地面放心,我們搭的這個絕對沒問題。

  這次出艙是空間站“T”字基本構(gòu)型組裝完成后的首次航天員出艙活動,而且是首次大小機械臂“合體”配合作業(yè),檢驗了航天員與組合機械臂協(xié)同工作的能力。

  陳冬:大小臂組合有什么好處呢,它多了關(guān)節(jié)了,因為大臂關(guān)節(jié)加上小臂的關(guān)節(jié),它的關(guān)節(jié)多它更靈活,它覆蓋范圍大,而且滿足我們各種姿態(tài),我在上面視角最好的時候,我可以看到三艙的全貌,看到三艙是在地球背景墻的襯托下,地球只能當背景墻,我們中國空間站在上面瀟灑自由地運行飛翔,那個畫面非常非常震撼。我非常想把這個畫面留住,我就問地面,我說地面你們能不能看到三艙了?我意思就是你們可以保存一下這張畫面,因為畢竟有我這個視角的人確實少,但是我希望去分享。

  記者:全地球也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陳冬:對,太難得了!當時我在機械臂上也說,我說給個幾分鐘我再看兩眼。

  記者:人家同意沒?

  陳冬:當時是給了,因為我們當時整個任務進度還是挺快的,因為我也知道這是最后一次出艙,離我們返回也快了,所以就想多看一看。

  06

  特殊的歡迎儀式

  經(jīng)過約5.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四號乘組密切協(xié)同,完成第三次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至此,神舟十四號乘組創(chuàng)造了一次飛行任務3次出艙的紀錄。此時距離地球來客神舟十五號乘組到訪的日子已經(jīng)很近了,在神舟十五號航天員啟程前,陳冬、劉洋、蔡旭哲專門錄制了歡迎視頻。

  記者:你們對這一天,是不是從上去的時候就已經(jīng)在期待這個了?

  陳冬:必須的,經(jīng)常我們在下面開玩笑,“到時候我們在上面等你們”“到時候你們把我們迎接好”,兩個乘組相互開玩笑。當時我們也在想,怎么去歡迎他們,怎么迎接他們。后來我想著設計一套歡迎服,我就想是什么圖案,寫些什么字,那份圖我都留著的。

  記者:所以你們?nèi)齻拍的轉(zhuǎn)位,讓人拍后邊那個都是預謀已久。

  陳冬:對,是我們在下面精心設計的。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領(lǐng)命出征,飛赴太空與戰(zhàn)友們天宮相聚。

  陳冬:前半夜就是我們看直播,一直在看,看完直播實際上是可以睡一小覺,休息休息,但是就是很興奮很激動,就是睡不著,基本就沒睡。

  記者:這些人都見過。

  陳冬:180多天沒見過“真人”了,沒見過“活人”了,有一次我們在跟地面進行視頻通話的時候,就是把攝像頭一轉(zhuǎn),對準窗外的綠樹,我們看到綠樹的那一刻,感覺我們真的離開地球很長時間了,這種地面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第一眼看見,給我們是一種震撼的感覺,真的是好久沒看到了,同樣我們在180多天也就是通過視頻語音這種形式跟大家去打打招呼,真人要上來了那不一樣,平時就我們?nèi)齻人。

  記者:看得煩也煩死了。

  陳冬:對,都疲勞了,終于有新鮮面孔上來了。

  2022年11月30日5時42分,神舟十五號飛船自主快速交會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加上問天、夢天實驗艙,神舟十四號、天舟五號飛船,中國空間站首次形成“三艙三船”組合體,達到當前設計的最大構(gòu)型。

  記者:那真來了,還不得激動壞了。

  陳冬:確實是,感覺這個過程怎么這么慢。因為他們對接完之后也是一樣,我明知道艙門背后就是他們了,就開不了門,因為也要一樣做一些任務測試,就看那個時間在走,一點點走,怎么還不到?還不開?等啥呢。終于開了,因為相當于我是這個空間站的主人,我作為主人來迎接你們,我先開門。

  記者:他們也有鑰匙。

  陳冬:對,我開完門之后他們還沒開呢,軌道艙舷窗可以看見他們,就看到真人,真看到真人了,招手,終于來了。這時候他也開了門了,開了門之后我們不到兩米,面對面,這個胳膊就一直舉在這,快點吧,來吧。歡迎你們來,進家了。當時我就覺得,他們還在報告,神舟十五號什么打開,我想別報告了,然后就飄過來,飄過來之后真的是擁抱在一起,就說想死我們了,終于來了。

  6名航天員在太空的“勝利會師”,定格成為一張足以載入中國航天史冊的“全家!,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兩個航天員乘組在太空“會師”。

  陳冬:他們一進來,我們幫他們收拾東西,給他們熱飯,再幫助他們設置狀態(tài),其實當時我覺得很羨慕他們,我們當時沒這待遇。

  記者:他們是吃你們的,還是自己帶著?

  陳冬:自己帶,因為我們所有吃的東西都是分好的,當然他們帶來之后我們吃他們的。他們帶了新鮮水果,我們早就吃完了,所以最后我們吃他們的。

  劉洋:他們上來之后,整個空間站一下子變得熱鬧了好多。

  記者:擠了。

  劉洋:對,滿眼放過去都是人,都是戰(zhàn)友,就這種感覺。感覺人間煙火氣好像又回來了一些,還沒跟他們在一起待夠呢,我們就要走了。

  離別的日子很快就到了,離別之前,一場特殊的交接儀式在中國空間站舉行。12月2日晚,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乘組進行了工作交接,6名航天員分別在確認書上簽字。隨后,陳冬向神舟十五號乘組指令長費俊龍移交了中國空間站的鑰匙。

  陳冬:當時心情確實是很復雜。一方面我把鑰匙交給了你,意味著我完成了我們神舟十四號在空間站的任務,我們就要返回了,回到祖國懷抱了,180多天終于可以回家了,高興。但另一方面就是要走了,很多不舍,我們不舍太空,不舍家園,不舍戰(zhàn)友,總想再多留一段時間。我也說這是“鐵打的空間站,流水的航天員”。

  記者:走的時候心里想我還會回來的。

  陳冬:走的時候就想空間站建成了,長期運行,我肯定是要回來的。

  2022年12月4日,完成使命的陳冬、劉洋、蔡旭哲揮手作別戰(zhàn)友,作別工作生活半年的天宮空間站,踏上了回家之路。

  劉洋:等我們回到飛船里面,再關(guān)上艙門的時候,跟空間站脫離了,覺得好像跟我們親手蓋起來的這座房子要說再見了,也有一種特別舍不得的感覺,但我覺得這個不舍帶有一點點小確定。因為我們現(xiàn)在空間站建成了,我們長期值守了,我們一年兩艘飛船,也許真的是不久的將來,我們又會重新回到我們親手蓋起的房子里面,去重新地把它布置得非常溫馨,非常美好。

  07

  日歷上的五角星

  神舟十四號乘組交給神舟十五號乘組的,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fā)展階段的第一棒,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zhàn)略圓滿收官,中國空間站正式開啟了長期有人駐留模式。從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被批準實施,到中國人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園”,至今已走過30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周年的紀念日,陳冬、劉洋和蔡旭哲正好是在中國空間站里度過的。

  記者:那一天你們會在心里,或者三個人在一起,說一說這件事?

  陳冬:我們帶有小日歷,我們就會在日歷9月21日這天畫個小五角星,著重標紅,這是我們載人航天發(fā)展30周年。那一天我們也跟地面的,我記得是戚發(fā)軔院士,也跟他通話,他向我們表示祝賀,他說很羨慕我們嫉妒我們,說你們有這么好的條件,這么大的家讓你們?nèi)プ N覀儗λ麄儽硎揪匆,是你們的努力你們的付出,讓我們有這樣的家可以住。但是我想著這個紀念日只是一個很小的節(jié)點,隨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40年、50年會越走越好,而且中國的空間站會越建越好,越建越漂亮。(央視新聞客戶端 記者|董倩)

編輯:陳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