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大考》的前半段講述的是幾位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與家庭碰撞后造成的誤解和困惑,那么本劇的后半段,顯然是在展示一系列矛盾和沖突是怎樣被解決的。
周博文家不爭氣的老父親周美仁,總算是醒悟過來了。在外出賣瓜子補貼家用的過程中,他第一次嘗到了現(xiàn)實生活的苦澀滋味,也終于明白了妻子一直以來給了自己多少關愛和庇護。這位曾經(jīng)沉迷于游戲的中年男人,意識到自己應該肩負的責任,于是主動到學校食堂幫忙,做起了好事。和兒子的一番懇談后,兩人之間的芥蒂也漸漸消除,晚上一同夜跑的身影,預示著父子關系的好轉。
吳家俊家里的“虎媽”董碧華也想開了。這位為了照顧兒子放棄工作,秉持“母子之間沒有隱私”的理念的母親固然是偉大的,但也讓吳家俊喘不過氣來。更重要的是,后者執(zhí)著想?yún)⒓铀嚳嫉睦硐胧冀K得不到母親的理解,讓整個家庭關系一直處于崩潰的邊緣。好在,吳家俊為了滿足家長的期望而悶悶不樂的樣子讓她領悟到:孩子的人生之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不管是考公務員還是做藝術生,不管追求的是理想還是前程,孩子能夠生活得快樂、開心才是最重要的。同意吳家俊填報想填報的志愿,也意味著一場家庭風波的偃旗息鼓。
田雯雯家疏于關心女兒的父母,也在高考前懂得了女兒內心的脆弱和痛苦。他們最后沒有賣掉祖屋,還因為田雯雯和周博文之間莫須有的“早戀風波”主動找上周美仁。雖然一場誤會多少讓田雯雯有點不愉快,卻也從側面說明,父母終究是關心女兒的,只要把話說開了,很多事也就不是事了。
經(jīng)歷了疫情波折的金和縣學子,又在高考當天遇到了暴雨和洪水的考驗。最終,在各方的援助下,這群可愛可敬的年輕人經(jīng)受住了考驗,在這場青春的“大考”里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從幾位主人公的成長經(jīng)歷里,我們也不難看出本劇的兩大特色——敏銳的時代敘事和濃厚的家國情懷。
對時代的敏銳觀察,不僅體現(xiàn)在對幾位主人公家庭狀況的生動展示,還有本劇作為文藝作品勇敢介入社會議題的姿態(tài)。高銘宇上臺發(fā)表的慷慨激昂的演講,被上傳到網(wǎng)絡后成為網(wǎng)友關注的焦點。有人被他的上進、努力的精神所感染,但也有人認為這位尖子生的理想太過功利化。顯然,這是本劇把之前的網(wǎng)絡熱點事件化用到了文藝作品里,足見本劇的與時俱進、犀利眼光。
尤其值得點贊的是,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素材,本劇并非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是從多角度、多層次展現(xiàn)了對于高銘宇事件的深度思考和再認識。網(wǎng)友只能通過網(wǎng)絡觀看這場演講,但并不了解高銘宇為何會說出那些偏激言語的原因——爺爺臥病在床,家里沒有其他依靠,如果高銘宇不能夠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山村,又如何能支撐起這個家?
這也正是本劇的高明之處——并沒有通過枯燥乏味的說理來“教育”觀眾,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真實的鏡頭把事件的全貌告訴大家。而且,本劇也沒有為高銘宇的理想和觀念下一個定論。在王本中和史愛華兩位校長的對談里,既肯定了高銘宇一心要出人頭地的堅定信念,也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在于“成功”,這無疑提升了整部劇的思想境界——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教育的導向,看到高考對于年輕人的意義,這些問題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而需要我們不斷跟隨時代的步伐深入思考,不斷去探究每一代年輕人的內心世界。
家是最小的國。《大考》講的雖然只是金河縣幾個普通小家庭的故事,折射出的卻是宏大的時代精神和家國情懷。王本中之妻在2003年的“非典”抗疫中犧牲,這也成了王本中和史愛華內心永遠的“痛”,但他們沒有沉浸在過去,而是把畢生精力投入到了崇高的教育事業(yè)中去。家與國、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交融,就是個人命運和歷史趨勢之間高度的辯證統(tǒng)一。正因為有無數(shù)個受到抗疫精神感召的教育工作者的無私奉獻和忘我投入,才能讓周博文、吳家俊、田雯雯們心無旁騖、輕松自信地應對高考,才能讓更多年輕人在今后的生活中為家,為國作出更多貢獻。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成功在“大考”里得到好成績的不僅是劇中的學子,更是為中國現(xiàn)實主義文藝創(chuàng)作再添濃墨重彩一筆的本劇主創(chuàng)。
澎湃新聞·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