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迎春
柔軟的光影和硬朗的建筑古韻交疊,一磚一瓦,一街一巷都在無言訴說著這方土地的滄桑與厚重。古鎮(zhèn)之所以迷人,就在于歲月雕刻出的雋永魅力。
在包羅萬象的瓊島之上,古鎮(zhèn)也有著不同的脈搏與呼吸。承載歷史氣韻的古城垣,依河傍水的港口與商埠,抑或是原始地貌中生出的古村落,每座古鎮(zhèn)都彌漫著獨特的煙火氣息。春風急,光陰慢,跟隨著文旅周刊的腳步尋訪全島,再探古鎮(zhèn)的歷史風華。
文昌市鋪前鎮(zhèn)美港村林家大院。李幸璜 攝
詩書遺風
西有“詩對鄉(xiāng)”南有“小蘇杭”
素有“詩鄉(xiāng)歌海”之稱的儋州是海南島上人文薈萃之地,在1960年代,文學家郭沫若也曾留下“儋耳古鎮(zhèn)古跡多”之言。若想領(lǐng)略濃郁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一座坐落于儋州北部的千年古鎮(zhèn)——中和古鎮(zhèn)不可不去。
四周青山環(huán)繞,綠波蕩漾,眼前蕉林蔥蘢,田疇青翠,古樸秀麗的中和古鎮(zhèn)仿佛一幅青綠基調(diào)的水彩畫,經(jīng)過歲月的打磨愈發(fā)韻味十足。中和古鎮(zhèn)古跡比比皆是,有古城門、古書院、古井、古廟、古街、古塔共13處,其間的每一處都透著獨有的歷史脈絡(luò)。
梁大同年間,冼夫人渡海收復海南,將郡治從南灘浦遷移至美麗富饒的宜倫河畔,從此開啟了古鎮(zhèn)長達1300多年的“州城”歷史。位于古城邊上的寧濟廟始建于唐初,是海南建筑年代最早的冼夫人廟。
在中和古鎮(zhèn)這方土地上,最讓人流連忘返的,是東坡風韻混合著桄榔苦雨和載酒豪情!皷|坡居士謫于儋州,無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摘葉書銘,以記其處!弊鳛樘K東坡謫居三載的住所,桄榔庵這三間茅屋和不遠處的那口“東坡井”一樣,都是蘇東坡與當?shù)匕傩丈詈袂檎x的寫照。
?诨鹕降貐^(qū)石山鎮(zhèn)榮堂村。李幸璜 攝
中和古鎮(zhèn)地靈而人杰,北門江在入海處繞城而過,奔騰而來的江水一如蘇東坡延綿的文脈。北宋1097年,蘇軾謫居于此,文風傳襲至今。人們受其影響,喜愛吟詩作對,中和古鎮(zhèn)也因此成為聞名遐邇的“詩對之鄉(xiāng)”。
漫步在復興街的青石板上,兩旁的騎樓鐫刻著老鋪號,家家戶戶門前貼著手書對聯(lián),可見東坡遺風猶存。騎樓建筑的風格沿襲了清代民間建筑風格,適當進行了創(chuàng)新,具有民國時期的特點。
位于古鎮(zhèn)東郊的東坡書院,更是不斷吸引著眾多游人前來探幽思古。其中,載酒堂是蘇東坡講學會友之地,讀書聲由此傳遍儋州,最終響徹整個海南島。
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成的四方城門,守護著世世代代的居民,如今城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城門當數(shù)北面的“武定門”,門額上的楷體古典而優(yōu)雅,依稀能見到古城垣的巍峨之態(tài)。
屹立于今三亞市崖城區(qū)的崖州古城,同樣是一座歷史文化名鎮(zhèn),自南北朝起置郡設(shè)治,宋朝以來歷代的州、郡、縣治均設(shè)在此。于是,作為孤懸海外偏踞島南一隅的崖城便成為島南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中心。
崖城雖遠離中原,卻備受中原文化的潤澤,成為當時海南經(jīng)濟、文化較發(fā)達的地區(qū)。到了明代時,崖州已物阜民豐,堪稱“小蘇杭”。
探訪崖州古城,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定是城門這一“門面”。留存至今的古城南門被修繕一新,上面的“文明門”三字字跡清晰,因位于學宮前而得名。
沿文明門而入,經(jīng)過少司徒牌坊后,就能來到崖城學宮的入口處。整座學宮坐北朝南,宮殿式建筑對稱組合。沿孔廟“圣殿”中軸線上由南向北直線排列的主體建筑,依次為文明門、尊經(jīng)閣、少司徒牌坊、萬仞宮墻、照壁、欞星門、泮池、泮橋、大成門、天子臺、大成殿、崇圣祠(后殿)。
崖州古城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繁多。在宋朝以前是一座土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始砌磚墻,紹定六年(1233年)擴大城址,開東、西、南三個城門,后經(jīng)元、明、清三代擴建,成為南疆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堅固城池。崖城孔廟建于明朝,其時進廟拜者絡(luò)繹不絕,香火鼎盛,遵圣道而振文教,賢流接踵,善俗日興。
定安古城內(nèi)的石板路。李幸璜 攝
商埠帆影
碧海舟楫遠影 絲路海商傳奇
千百年前,孤懸海外的海南島若想與外界產(chǎn)生交集,必然要以港口作為起點。
不少港口既是泊船的碼頭,又是集市貿(mào)易的商埠。隨著舊時水運的興盛與繁榮,一些港口和商埠古鎮(zhèn)應(yīng)運而生,而古街也成為鎮(zhèn)上的古韻之魂。
來到文昌鋪前碼頭,依然可見這里漁舟唱晚,舟楫繁忙,慢生活與快節(jié)奏在此達成了奇妙的平衡。
作為文昌市最北的古鎮(zhèn),三面臨海,依港而建的鋪前鎮(zhèn),除了擁有豐富的漁業(yè)資源,自古以來就是貨物和人員進出的主要港口。對于商船云集的繁榮之景,俗話早有形容,“東走西走,離不開鋪前與海口”。
歷史悠久的鋪前港也曾啟航過一個個南洋謀生夢,由此下南洋的人數(shù)在清朝和民國時期達到頂峰。而榮歸故里的僑民也將異鄉(xiāng)的生活習慣、建筑風格、民風民俗等帶回海南,其中最具時代烙印的當屬騎樓。
鋪前騎樓造型秀麗,中西合璧的立面裝飾各有不同,靜靜地漫步在鋪前老街,與這一棟棟矗立相接的廊式騎樓對望之時,會有一種時空交錯之感。
盡管如今斑駁墻體上落滿了歲月的塵埃,但我們?nèi)匀豢梢詮闹幸桓Q當年的騎樓風韻。如今五花八門的市井小店林立在街道兩旁,里頭藏著老街專屬的煙火氣。
與鋪前鎮(zhèn)的熙來攘往不同,雖然同樣因水而興,但位于瓊海市東部的樂城古鎮(zhèn)卻別有一番江南小鎮(zhèn)的古樸清雅之味。
作為樂會縣縣府,樂城始建于元朝大德四年(1300年)。由于地處萬泉河水路樞紐,水運優(yōu)勢得天獨厚的樂城書寫下“島東商埠”的燦爛傳奇。
四面環(huán)水的樂城在歷史上曾有五個渡口和兩個河灣碼頭,明清六百年的時光里,樂城一直是樂會縣進出口貨物的重要集散地,到了民國時期,商鋪更是擴展至250余間,貨物種類十分豐富。當?shù)乩先顺Vv:“水運興,則樂城興!
在如今的樂城古鎮(zhèn)中,一磚一瓦無不透著悠然的情懷。古鎮(zhèn)上有許多保留至今的古街道,明代青磚鋪就的那條古街道,原汁原味,數(shù)百米長,這樣完好的青磚古街道全國罕見,殘存的半截城墻可令人想象當年蜿蜒高聳的古城墻的雄偉。一個個碩大精美的蓮花石礎(chǔ)映出古縣府的壯觀,古街兩旁那些青瓦木門,雕龍刻鳳的小閣樓,依舊承載著原汁原味的古韻。
除了萬泉河以外,海南島的母親河——南渡江也在奔騰中孕育滋養(yǎng)著古鎮(zhèn)文明,定安古城便是依南渡江建成。
作為海南現(xiàn)存唯一較為完好的縣治城垣,定安古城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也稱作“定陽古城”。古城墻開有東南西北四個門,從西門沿西門古道前行不過百米便到了南渡江邊,一個古老的碼頭出現(xiàn)在眼前。
西門碼頭為古城水上交通之樞紐,依賴于南渡江水上便利,各地往來貨物多在此集散,曾經(jīng)繁華熱鬧一時,因而舊時定陽古城有“小蘇州”之稱。當年的忙碌雖早已不見蹤跡,但清澈的江水依舊。
定陽古城呈“廣”字形狀,城內(nèi)有東門街、西門街、南門街、北門街四條街道,鋪設(shè)在路面上的青石磚,早已被世世代代的鞋底和車轱轆磨出了光澤。在這里,明清風格磚瓦房和南洋風格騎樓一同構(gòu)成了古民居,寧靜的老街以寬厚包容的胸懷,接納著南來北往的客人。
火山苔跡
石門石屋古驛道石墻石碑古碉樓
石門、石屋、石路、石墻、石磨、石臼……置身于海口市石山鎮(zhèn)的古村落,目之所及皆是“石”。這座火山腳下的古鎮(zhèn),歷經(jīng)萬年滄桑變幻,以獨特的火山巖地貌聞名遐邇。
石山鎮(zhèn)榮堂村是一個具有800多年歷史的古村,整個村落最顯著的特色是,它保存有三個村門。第一個村門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太古仙門”,它建于清代光緒三十年(1904年)是當時村里一位姓黃的讀書人捐建的。這是一座牌坊式的單層石門,頂部兩角翹起,顯得十分清秀俊俏。穿過此門。走上50米左右,就可看見第二道村門。
這是一個過道式的村門,卡在入村的必經(jīng)之路上。門不寬,大約兩米,但是又高又深,高度有6米,門洞深達3米。門額上淺刻四個大字“出入康衢”,意思是說這是進出榮堂村的康莊大道。據(jù)村民介紹,此門建于民國時期。
有意思的是,在此門的旁邊還有一個非常簡陋的小門,由六七塊大石搭成,高不足2米,寬僅容一人通過。別看它其貌不揚,卻是榮堂村悠久歷史的見證,村里老人都說,這門建于宋代,是榮堂村最早的村門,是其它村門的老祖宗。
榮堂村由火山巖筑就,在火山熔巖流冷卻后形成的石板上順勢而建。如今走在長長的黑灰色石頭巷里,巷子的地面上還能清晰地看到巖漿的走勢。
作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奇跡,這個火山石的世界也是一本鮮活生動的歷史教科書。村里的民居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仍堅固無損,村民就地取材,用火山石蓋房子,制作工具和器皿等,村門、村墻、村道、民居、水井,廟宇、牌坊、碑刻等在這里都宛若天成。
石山鎮(zhèn)的另一個火山巖古村落——美社村始建于唐代,村民常常將所崇拜的火山圖騰雕刻在屋梁上,這也是生活在瓊北火山地區(qū)人們共同的藝術(shù)圖騰。美社村的標志性建筑,是一座名為福興樓的百年古碉樓。
擁有五層結(jié)構(gòu),高約20米的福興樓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壘石工藝,村民對一塊塊幾百上千斤的火山石進行捶打之后,隨后將其依形就勢,十分巧妙地壘了起來。在沒有建筑機械的輔助下,完全依靠人力砌筑。
古碉樓的墻體以大塊的黑色玄武巖砌成,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凝重。歲月流逝造就墻灰剝落,日曝雨淋帶來苔跡斑斑,再加上曾經(jīng)大炮和飛機在其身上留下的彈洞和傷痕,這些無法磨滅的歷史印記,都在渲染著古碉樓那滄桑和神秘的色彩。
繞過“福興樓”,便是“暖心廬舍”,安放在“暖心廬舍”里上百年的“禮讓休風”和“光分鰲極”石匾,也令這座古村顯得很特別。
在今天看來,美社村中5米長、2米左右寬、1米多高的“暖心廬舍”有點簡陋!芭膹]舍”卻是有點歷史的!董偵娇h志》記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瓊山“雨雪,卉木隕落,椰、榔枯死過半”;光緒十八年(1892年)十一月,“霜寒風凜冽,前所未有,貧者凍死,溪魚多死浮水面……”面對“貧者凍死”的悲慘場景,美社村縉紳鄉(xiāng)賢捐錢捐物,在村中修建了這座石頭屋,為村里老幼提供御寒之所,供村民燒火取暖,度過嚴冬。
記者了解到,早先從府城到金江方向,古驛道經(jīng)過美社村。于是村中的“暖心廬舍”,逐漸成為路人的歇腳地。美社村的村民專門準備很多柴火,在氣溫下降的時候給過路人燒火取暖。冬天很多的過路者,都喜歡到美社村停一停,到“暖心廬舍”暖暖身子再趕路。
幾百年過去,廬舍內(nèi)左右兩邊嵌于石墩上的石碑“禮讓休風”與“光分鰲極”道盡了美社村延續(xù)幾百年的村俗民情。
鏈接
瓊州古鎮(zhèn)
?诟
儋州中和古鎮(zhèn)
三亞崖州古城
博鰲古樂城
昌江古昌化城
定安古城
臨高臨城鎮(zhèn)
萬寧后安老鎮(zhèn)
澄邁老城
……
(徐晗溪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