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中新時評:北京冬奧會刻畫“我們”的同心圓
中新社北京2月19日電 題:北京冬奧會刻畫“我們”的同心圓
中新社記者 聶芝芯
北京冬奧會近尾聲。人們希望時間可以放慢,在“中國紅”與“冰雪白”的交融中多駐留一會。
十多天來,全球共享“同一屆冬奧”,一起體驗冰雪賽道上的速度與激情、為人類挑戰(zhàn)“更快、更高、更強”而歡呼,也源源不斷感受到各種形式的“善意與理解”、為“更團結”的滋長而寬懷。
“更團結”在這屆冬奧會上的呼聲有多高,暗示著在現(xiàn)實世界里有多稀缺。
“更團結”在這屆冬奧會上的氣息有多濃烈,意味著照亮人類未來的力量有多堅韌。
縱觀北京冬奧會這個“超級現(xiàn)場”,一個個瞬間的定格、一條條“熱搜”的發(fā)酵、一出出互動的接續(xù),串聯(lián)起以“更團結”“向未來”為內(nèi)核的冬奧故事,刻畫出以“我們”為主角的同心圓。
競技場上,超越輸贏,北京冬奧會凝聚起參賽者,刻畫出體育精神的同心圓。
競技體育,有贏有輸。贏有贏得起的風采,輸有輸?shù)闷鸬淖藨B(tài)。輸贏之外,還有更多“奧運的意義”。對手錯失金牌痛哭,谷愛凌跪地安慰;打分有爭議,蘇翊鳴懇請終止對裁判的批評;徐夢桃摘金,美國選手第一時間上前擁抱祝賀;中日選手同臺競技,賽后合體“比心”。
尊重對手、尊重規(guī)則,相互關愛、相互包容。這些競爭對抗之外的溫暖片段,營造出北京冬奧會的清新畫風,也表明“大寫的人”才是奧林匹克賽場上真正的主角。
中外之間,超越偏見,北京冬奧會凝聚起“新朋友”,刻畫出中外友誼的同心圓。
北京冬奧會在西方輿論的少數(shù)雜音中推進,但不妨礙一段段中外之緣的生發(fā)。美國運動員與中國志愿者開幕式上“偶遇”,開啟友誼之門;中國冰壺隊員向美國對手贈送紀念品,美國隊員接受并回禮;美國運動員以親身經(jīng)歷,戳破西方媒體的不實報道;海外社交平臺上,來自各國運動員的“Thank you,Beijing”刷屏;冬奧村收到整沓外國代表團的手寫感謝信。
一邊是道聽途說的“抽象的中國”,一邊是真實經(jīng)歷的“具體的中國”,在偏見和事實之間,這些“團結的使者”已給出選擇。中國人的待客之道、團圓文化、祈福傳統(tǒng),也隨著他們社交賬號上的“記錄與感動”傳向更遠空間,凝聚起更多“同頻共振”的朋友。
更高層面上,超越差異,北京冬奧會凝聚起多元文化,刻畫出人類互為依存的同心圓。
北京冬奧會全球收視率創(chuàng)歷屆新高,印證了體育可以超越政治、團結人類;本屆冬奧會即將迎來終章,“中國范兒”為西方世界主導的冬奧會增添了東方印記,彰顯多元文化的兼容共存;各國小雪花匯成人類大雪花的開幕場景成為冬奧經(jīng)典鏡頭,不僅在于創(chuàng)意,更在于契合人類心靈深處“愛與理解”“彼此依靠”的需求。
北京冬奧會如同磁場,將不同背景的人匯聚在一起,重溫“同一個世界”的常識,也激勵“你我他”打破認知壁壘、升級認知帶寬,為當下人類社會的割裂提供修復之力。
競技場上的“暖”、中外之間的“緣”、多元文化的“融”,是北京冬奧會口號“一起向未來”的具象呈現(xiàn),也是新版奧林匹克格言中“更團結”的中國式詮釋,共同奏響人類團結、韌性和合作的主基調(diào)。
期待冰墩墩手掌上的“小愛心”、運動員之間的花式“比心”繼續(xù)傳遞下去,將善意傳遍世界;期待“Thank you,Beijing”帶來的觸動,轉(zhuǎn)化為不同族群、不同國家“手拉手、肩并肩”的根基;期待北京冬奧會的外溢效應持續(xù)放大、回響不斷,如同雪花火炬臺上,微光成炬、生生不息。(完)